德育工作

身体与灵魂,均在旅途上

发布时间:2019-12-27 16:32:07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生活不仅仅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还有诗和远方。2019年12月22日,我校七年级举行了“穿越时空隧道——寻梦龙虎山”研学活动。这场研学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对学生的一次磨练,是对他们的学识、体能以及意志力的考验。

      深冬的严寒阻挡不了追梦的脚步,晨光熹微,500多名德爱学子背着行囊,激动不已,聚集在塑胶操场前参加研学前的开营仪式。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天师故里——上清镇,这里是中国道教29个福地之一。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对龙虎山的奇峰怪石和上清宫的仙都就有过生动的描写,其中“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道”字影壁、仿古戏台、茶道馆都是入口必经之处。小庙旁的古樟树挂满了烧香者从土地公庙祈福的红布条;走过一段古香古色的青石板小巷,便来到了天师府。天师府的仪门、玉皇殿以及七棵古樟树都令同学们十分好奇,他们或听讲解,或近距观看,抑或速记笔记。

       走过一段一百多米的浮桥,来到了传说中的“桃花洲”。在这里,我们观看了“升棺(官)表演”,虽说隔岸有点距离,但整个过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导游告诉我们,这不是石棺,是用名贵木材楠木做的木棺。只见表演者吊于绳索之上,徒手搬运“棺木”至悬崖峭壁处,其动作之快真令人有些眼花缭乱。而在表演者的下方泸溪河面上,一个种有两株桃树的桃花洲上,三个身着古装的表演者则模仿古越族人,表演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生死轮回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这段崖墓葬历史的关注和好奇。

       泸溪河上百舸竞发,勤劳俭朴的古越人民以捕鱼为生。在捕鱼方面,鸬鹚是天生的一把好手。长期的劳作,人与鸬鹚更是培养出了亲密互依的关系。

       本次研学本着“探究+游玩”的原则,由我校老师自主研发开设了“行者赢天下”“泸溪河测量”“认识植物”“悬棺之谜”“地质变化”“美术写生”“摄影技巧”“学会相关礼仪”“新闻采写”“游玩游记”“旅游英文歌”等十多门微课供孩子们选择,让他们在游玩中探究,又在研学中游玩。

       以“行者赢天下,我看我能行!”为课程口号的“行者赢天下”是由张瑜老师和学校悦纳室一起开设的心理微课程。他们倡导在研学旅途中用心体验,从情绪言行种捕捉愉悦感;在研学旅途中善于发现,观察自己忽略的人和事;在研学旅途中勇于挑战,尝试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在旅途中学会分享,传递研学的收获与友谊;在研学旅途中释放能量,增加自身正能量值。这一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心体验、新超越、快乐自我”的目标。

      “泸溪河我不下水也能测你的宽度”这门微课选修的同学比较多,由张运罡和陈生谷老师开设。据说,泸溪河的宽度连度娘都不知道。你瞧,我们两位老师带着一百多号好奇又好学的同学仅站在河边,不下河,利用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就测出泸溪河大约60米宽,德爱师生真的很了不起啊!据张老师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是九年级学的,这次让他们提前接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今后打个基础,实地操作了之后,学这块内容就很好理解了。

      在“认识植物”微课中,方式娣和张泽奇老师带着一百多号热爱学习的孩子们认识了金钱草、车前草、蒲公英等较为常见的一些植物,分别从植物的形状、生长环境以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耐心细心地讲解,同学们一个个都听得非常入神。方老师说,这种学习方式让同学们根据学到的知识立即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这样学习比在教室里学得轻松,学得自如。

      由魏文博和陈贝贝两位老师带来的“悬棺之谜”与“地质变化”,主要是向学生讲述道教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龙虎山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一些派别的分支。在悬棺表演时,两位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山、水、人这三个角度去思考悬棺的形成,并指导学生根据地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结合实际中接触到丹霞地貌砂砾岩结构,针对悬棺的形成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最后在参观完地质博物馆后让学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心里悬棺形成的原因。

       摄影组的老师是研学公司的老师,主要讲了手机拍摄入门常识及其技巧,当然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老师手中的无人机。耐心的老师满足了选修摄影的同学的好奇心,让他们又接触了一种新型科技产品。瞧,一个个都跃跃欲试。

      “新闻采写”由颜小莉和李欣两位老师共同开设,主要是从采访和写作两方面去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以及团队合作的小记者,今后也可以实时报道校园的一些新闻。颜老师简单地介绍了新闻采访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并就采访对象和内容分别作了示例后,小记者们便开始分头行动,半个小时后,他们便带上自己的采访结果开始整理撰稿了。虽说采访的问题还比较浅显,但作为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经历,已经非常成功了。

        姚文俊和张婷老师主要从出行的行车与用餐等方面教会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礼仪,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做一名文明的旅行者。

       李萃、刘婷、邱若涵三位老师带来的“说唱英语”让同学们一边玩一边唱,让他们不但学会了旅途中常用的单词,更是喜欢上了用英语交流。

       课堂里的游记我们接触得不少,写作顺序,描写方法都是基础知识,很丰富但也很抽象,而这节课陈玉华、谢君英两位老师则带着同学们在游玩中学习游记的写作,空间顺序,移步换景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了。

       传说中的“无蚊村”,根据字面意思,“无蚊村”就是没有蚊子的村庄。起初我们都很纳闷:乡下,山里怎么可能没有蚊子呢?导游介绍说,没有蚊子的原因有三:一是这里山上的树大部分是樟树,具有驱蚊功效,二是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后山有几千只蝙蝠,夜里便会出来觅食,蚊子就是它们的主食;三是这里是天师母居住的地方,天师孝顺,怕蚊子伤及母亲,便施用法术驱赶了蚊子。综上几种原因,这里便成了"无蚊村"。聂志君老师带着同学们来这里吹画、写生,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没有蚊子困扰,是不是很惬意?看,这几位同学的吹画多么漂亮,第一学期学的写生也还不错,将眼前的这个小院形象地展示给我们了,特别是这两棵大树,连围树桩的小石子都清晰可见。

       出了“无蚊村”,已经是下午三点了,但我们同学没有丝毫松懈,兴致勃勃地徒步挑战了一口气爬到象鼻山的观景台。这对他们来说,不仅考察了体力,更是对意志和耐性的考验。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龙虎山地质博物馆,这里高科技高品位的场馆展示让大家感觉“颇有新意”,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龙虎山地质演变的过程,丹霞地貌及其特征介绍让同学们纷纷拿出笔记做下了记录。最吸引同学们的还是崖葬展示区,据导游介绍龙虎山是悬棺葬最早的发源地,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人利用天然绝壁上的洞穴做墓室,棺木是整木刳成的。目前,发现保存有十多具古干尸。大家在参观的同时也非常好奇2000多年前古越人是如何把笨重的棺木放进离水面近百米高的天然洞穴中,当然这个至今仍是个谜。在“悬棺”展区的东面,有两个玻璃棺木,同学们既好奇又畏惧地靠近观看,都想近距离目睹“千年干尸”的“庐山真面目”。

       这次的研学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在课堂里掌握得不够熟练的技巧在大自然这个课堂里运用得更自如了。这一天下来,同学们徒步大约一个半小时,虽然每一位同学都筋疲力尽,但大家都因自由游玩,快乐学习格外开心。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它提升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让远方不再遥不可及,让万卷诗书和万里长路并肩同行,让身体和灵魂,一同追寻美好。